2015-11-30 14:20 来源:《求是》2015/23
核心要点:
■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立足发展新要求提出创新发展理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从创新的范围看,由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和经济学范畴中的创新,扩展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在内的全面创新,将创新贯穿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 协调发展理念着眼于全面,强调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旨在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力求通过补齐短板化解突出矛盾,在攻坚克难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性平衡性,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如今,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已大幅提升,对外开放已走到一个新的关键阶段。如果说,过去开放注重的是“引进来”,是顺应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是在国际舞台上展示风采;那么今天的中国更多的是“走出去”,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共同搭建国际合作舞台。
■ “十三五”时期,坚持共享发展,必须把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否普遍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衡量标准,坚持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让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编者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着眼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五中全会上系统阐述了五大发展理念,深刻指出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五大发展理念是贯穿五中全会精神的灵魂和主线,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升华。学习贯彻全会精神,重要的是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自觉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
坚持创新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长 白春礼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把创新放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把创新作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核心和关键,体现了我们党统揽全局抓关键、与时俱进促发展的广阔视野,对于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对于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创新发展体现了当今世界潮流和当代中国发展的新要求。从世界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看,当今国际经济秩序和全球创新格局同步调整,创新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和重塑世界格局的主导力量。面对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各国纷纷推出新的国家创新战略,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经济体努力巩固和强化创新领导地位,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加快向创新发展阶段迈进,积极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我国已进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新常态,过去主要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驱动的发展模式出现了动力不足、质量不高、效益不好、不可持续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新常态下,只有坚持创新发展,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实现我国经济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
创新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新内涵。发展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不懈追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永恒动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涵。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胡锦涛同志坚持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提出了有关创新发展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在创新引领发展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立足发展新要求提出创新发展理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从创新的范围看,由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和经济学范畴中的创新,扩展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在内的全面创新,将创新贯穿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从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看,创新发展是首要的基本理念,对实现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起着重要的基础性和带动性作用。从创新与发展的关系看,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与国家发展的前途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创新发展体现了新时期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新思路。坚持创新发展,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是党中央立足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期党执政兴国思路的拓展和升华,将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各领域、各环节的改革发展产生重大深远影响,引发广泛深刻变革。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为我国全面创新提供了行动指南。创新发展注重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实现由追赶型发展向引领型发展的转变,将推动我国在事关国家战略利益和长远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抢占发展制高点,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掌握竞争主导权。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过去长时期形成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改变主要跟踪学习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实现发展理念和思路的新跃升。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将进一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新的生产力,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坚持创新发展,构建发展新体制,将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用人机制,培育公平、开放、透明的创新环境;有利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形成各类创新主体有序协同、创新要素高效配置、创新源泉竞相涌流的生动局面,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坚持协调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李义平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协调发展理念着眼于全面,强调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旨在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力求通过补齐短板化解突出矛盾,在攻坚克难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性平衡性,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不协调因素集中显现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快速、粗放的经济增长,使我国发展产生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例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尽管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医疗、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尽管总体快速发展,但依然存在着不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且整个社会收入分配差距在拉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一些地方简单追求GDP,对环境问题重视不够,人民群众意见很大;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失衡,尽管经济在发展,但有不少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产业结构亟待升级;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不协调,人们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不诚信、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
协调是一个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动态过程。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追赶型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每一次平衡都会使经济发展的结构、质量、规模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继而又打破现有的平衡结构,在更高层面上实现再一次平衡。但在发展过程中,不平衡的倾斜度不能太大,不平衡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要抓住合理的节点及时校正,实现协调发展,这是一国治理经济能力的重要体现。而协调之策则在于补齐短板。补齐不协调中的短板,不仅可以形成平衡结构,而且会使经济发展之“桶”容量更大,经济发展才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实现协调发展,既可以拓展发展空间,又可以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这样才能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协调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我们党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深化。“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关键要发挥好政府与市场两个积极性。当前我国发展存在许多短板,补齐这些短板必须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比如,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国防建设等多具有公共产品性质,难以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调节,必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增加公共产品供给,特别是要发挥好规划和政策的引导作用,明确补齐短板的着力点。还有一些短板,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则要在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的热情。从长远看,一个地区能否发展,并不在于资源的多少或地理位置的优劣,甚至也不在于有没有政策支持,而在于市场机制是否完善,人们的思想认识是否到位。这也正是树立包括协调在内的新的发展理念的意义所在。
坚持绿色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潘家华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强调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们党提出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要创新成果,既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更关乎未来发展全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着力补齐生态环境保护这一突出短板,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问题严峻,实现绿色发展的任务十分紧迫。实现绿色发展,就是要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导向,在促进物质生产和财富积累的同时,在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废弃后的处理和再生全过程中,坚持低消耗、低排放,把自然资源与环境承载力作为一种刚性约束,作为发展的物理边界。显然,绿色发展本质上体现以人为本,坚持绿色发展不仅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也会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更进一步,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绿色发展,其收益将惠及全社会,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所共享,是全体人民过上全面小康生活的重要体现。
绿色发展注重处理好发展与环境关系,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从经济学意义上讲,绿色发展就是认可自然的价值。发展离不开绿色,只有认知并坚持绿色发展,发展才是有质量的和可持续的。同时,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绿色。只有通过发展,不断积累起强大的物质财富和技术能力,我们才能不断加强市场投入和技术创新,才有可能提高效率、减少排放、治理污染,最终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坚持绿色发展,体现了绿色与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彰显了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信念。
树立并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关键是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绿色发展是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资源节约、污染控制、生态保护是绿色发展的基本要素,涉及生产和消费的各个方面,不仅需要技术创新和工程投入一类的微观市场运作,也需要从规划、体制、机制等方面宏观把握。在产能过剩、投资和外需空间变小的情况下,实现绿色发展显然不能简单追求高速度,而是要依靠合理均衡地配置资源。同时,要以重新修订环保法等制度创新为契机,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绿色水平。
坚持开放发展
国家行政学院发展战略中心副主任 杨正位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迫切需要以开阔的视野审视并确定新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开放发展理念,根本目的在于着力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广泛参与和引领国际规则制定和全球治理机制变革,再造新一轮开放红利期,掌握未来国际竞争主动权。开放发展理念的提出及其实践,必将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开放发展理念蕴含着古今中外发展的历史智慧,体现了我们党推动发展的广阔胸襟。综观世界历史,强国盛世都出现在开放的国度。中国历史也昭示,开放出盛世,封闭必衰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提出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我国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30多年来,我国积极扩大对外贸易,大力推动双向投资,建立沿海经济特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系列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倒逼国内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推动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更加积极主动,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一带一路”建设迅速推进,自贸园区成功设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一个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可以说,中国的发展道路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中越走越宽,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巨大成就的宝贵经验。开放发展理念体现了对这一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
开放发展理念顺应了国内外发展大势,体现了中国谋求富强的时代要求。从国际看,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格局深刻变化,尽管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多,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时代潮流。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与“双中高”目标,需要更强的开放动力和更广阔的国际空间;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有许多难啃的硬骨头,需要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难度改革,创造新的开放红利。从国内外关系看,随着我国对外交流加强和相互影响加深,两个市场更需充分开拓,两种资源更需统筹利用,两类规则更需合理衔接,均衡把握两个大局显得更加紧迫。开放发展理念既立足国内又放眼世界,统筹了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刻揭示出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符合当代中国的发展规律。
开放发展理念彰显了中国对外开放的自信和自觉。开放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上世纪80年代,我们党面对巨大的阻力,以非凡的胆略与勇气打破僵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航程。如今,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已大幅提升,对外开放已走到一个新的关键阶段。如果说,过去开放注重的是“引进来”,是顺应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是在国际舞台上展示风采;那么今天的中国更多的是“走出去”,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共同搭建国际合作舞台。在中国与世界深度互动阶段,我们党提出开放发展理念,彰显了我国对外开放的高度自信和高度自觉,表明中国正以开阔的胸襟和广阔的视野在世界舞台上谋篇布局。
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关口,我们党担负的发展任务异常艰巨,高难度改革需要高水平开放,不开放将没有出路,开放徘徊不前也没有出路。习近平总书记曾郑重宣示:“中国越发展,就越开放。”“十三五”时期,我们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发展之路,着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良性互动。
坚持共享发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 莫 荣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改善,但同时出现了分配不公的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不少短板要补。按我国现行脱贫标准,2014年末全国还有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理念,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将改善民生作为推动发展的基石,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增进人民福祉的决心,彰显着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我们只有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
共享发展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共同富裕,而共享发展体现了这一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能否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社会的现实状况决定我们只能选择“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竞争性的市场经济规则进一步强化了发展的不平衡性,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的现象随之产生。30多年来,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一方面,经济发展为我们追求共同富裕、实现共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发展中的不公平问题不断积累,已经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平衡发展的老路难以为继,实现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成为现实而紧迫的要求。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党提出共享发展理念,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也是确保未来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
共享发展是激发人民群众创造活力的现实需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小康根本上是人的小康,发展的目的在人,发展的主体和推动力也在人,只有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才能最终实现人人享有;反之,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实现共享发展只能是一个美好梦想。13亿多人民中蕴藏着无限潜能,只有坚持在实践中把共享发展理念贯穿到各个方面,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才能真正激发起每个人的创造活力,汇聚形成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大动力。
共享发展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当然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共享发展是由人民的主体地位所决定的,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凸显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要看到,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十三五”时期,坚持共享发展,必须把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否普遍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衡量标准,坚持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让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我们坚信,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必将推动中国走向更加公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赢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